“以前炼钢车间外偶尔能看到粉尘,现在通过封闭管道输送和集中除尘,厂区空气清爽多了。”8月下旬,湖北立晋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副总经理宋磊指着刚完成改造的电弧炉除尘系统,介绍企业治污新变化。这一投资超1.3亿元的超低排放改造项目,正是湖北省襄阳市借助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推进生态治理的生动缩影。
据悉,2025年,襄阳市成功争取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1.7412亿元,资金规模占湖北省总额的17.3%,位列全省第一。这笔绿色资金将精准投向36个重点减排项目,覆盖工业深度治理、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移动源治理、生物质锅炉淘汰等关键领域,为区域绿色低碳转型注入动力。
在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的锻造车间,另一番治污场景同样亮眼。投资627万元的锻造线废气治理项目正有序推进,工人正拆除老旧的纤维过滤棉过滤器,取而代之的是两套新建的静电除油(尘)净化装置。“改造完成后,颗粒物排放浓度能控制在20毫克每立方米以内,比国家标准还低一半。” 企业环保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不仅废气排放少了,设备运行效率也能提升15%,实现环保与效益双赢。
葛洲坝宜城水泥有限公司则在“脱硝”技术上实现突破。其4800吨/日的水泥熟料生产线,将原有SNCR脱硝系统升级为中温中尘SCR脱硝技术,预计每年可减少氮氧化物排放491.91吨。
企业的改变折射出襄阳全市大气治理的系统性推进。今年以来,襄阳市以污染物总量减排为核心,统筹转型、治企、减煤、控车、降尘五大举措,累计巡查、交办、整改各类环境问题1000余个;围绕铸造、化工、水泥等重点行业,谋划实施600个大气治理项目,推动工业减排从“点上突破”迈向“面上覆盖”。据测算,此次36个中央资金支持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减排有机物69.4吨、颗粒物136.9 吨、氮氧化物351吨,并带动全市工业企业新增超亿元的大气污染治理投资。
“蓝天保卫战要打好‘每小时的攻坚战’,更要算好‘每微克的效益账’。” 襄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聚焦内源性污染治理,持续推动产业、能源、交通、用地四大结构优化,让中央资金的 “精准滴灌” 转化为更多蓝天成果,让绿色成为襄阳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文章转自:中国环境网